編者按: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全面質量管理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完善,已經成為了各類組織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卓越績效的一套系統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中國質量協會自成立以來,在中國企業實踐全面質量管理的道路上一路領航,一路陪伴,既見證了我國政府不遺余力地推進全面質量管理在中國實施的堅定決心和多重舉措,也目睹了眾多企業在實踐全面質量管理過程中的探索和成就。值此2022年全國“質量月”之際,編者將全面質量管理在我國40多年的發展歷程梳理呈現給大家,希望以此能為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全面質量管理提供幫助與參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質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每一次質量領域變革創新都促進了生產技術進步、增進了人民生活品質。中國致力于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愿同世界各國一道,加強質量國際合作,共同促進質量變革創新、推進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創造人類美好未來作出貢獻。 9月1日,2022年全國“質量月”活動拉開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質量是立業之本、強國之基,事關民生福祉。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意識,推動經濟發展不斷提高質量效益。要加強政策引導,深入推進全面質量管理,優化產業鏈供應鏈質量管理。引導企業弘揚工匠精神,落實主體責任,走以質量取勝的路子,著力依靠創新推進質量攻關,打造集質量、標準、技術、品牌等于一體的高品質產品和服務,在市場競爭中鍛就中國質量、培育中國精品。要聚焦民生關切,創新監管方式,堅持對質量安全問題“零容忍”,開展質量惠民行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要提升服務效能,廣泛開展質量管理等技術服務,助力企業不斷增強質量發展能力。各方面共同努力,深入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20世紀70年代末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個當時被世界熱議的、創造了日本經濟奇跡的方法——全面質量管理被引進中國。歷經40多年風雨,從局部學習、模仿到系統實踐、創新,全面質量管理就像大樹的種子,在中國逐步落地生根,漸至枝繁葉茂,且隨著高質量發展時代的到來,呈現出越來越蓬勃的生命力……回顧40余年的實踐推進歷程,可以發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國內外背景與市場環境下,基于不同的驅動力,全面質量管理在企業實踐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有著不一樣的關注重點。 引進推廣期(1979—1988):政府主導,計劃推進,喚醒質量意識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5日,以袁寶華為團長的原國家經委代表團應邀赴日本考察日本工業企業管理。代表團站在世界的坐標系和中日文化對比的場景中,有了直觀而強烈的感受,其中質量方面的對比,更是讓中國經濟界人士感受到巨大差距:日本產品一掃“東洋貨”質量低劣的形象,行銷歐美國家,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而國產電視機被消費者戲謔為“多瑙河之波”“看不見的戰線”;磚廠生產的紅磚,像食品店里的桃酥一樣脆,食品廠生產的桃酥,卻像磚頭一樣硬…… 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之所以成為中國質量提升的一個參照系,與那個時代“日本的崛起”的全球經濟話題有關。從家電、手表、照相機、汽車到半導體,日本產品風靡一時,日本產品也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通過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日本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隨著1979年1月鄧小平出訪美國、2月出訪日本,日本經濟崛起、質量振興熱度升溫,“全面質量管理”話題受到關注。原國家經委主任袁寶華等提出的引進包括全面質量管理在內的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大膽設想變成了執行方案,組織工人質量管理小組、開展“質量月”活動也從提議變成了現實。 1978年8月,日本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石川馨率團訪問中國,介紹日本的質量管理模式,并對中國質量工作提出10余條建議。同年,一機部在南京電瓷廠舉辦質量管理培訓班,國家經委確定北京內燃機總廠、北京清河毛紡織廠為全面質量管理試點企業,標志著質量管理活動邁出全員參與的第一步。我國質量管理專家劉源張教授應北京清河毛紡織廠之邀,指導全面質量管理試點;1979年8月召開的全國第一次質量管理小組代表會議和中國質量管理協會成立也成了我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標志。 此時,處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全面質量管理引進推廣期,在政府的主導下,我國積極引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方法和技術,通過 QC小組活動、全面質量管理知識普及教育和全面質量管理達標檢查活動在企業中大力推廣。1980年,國家經委頒發《工業企業全面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發布后,中國質協會同國家經委組織質量管理學者、專家和質量管理先進企業的領導同志,多次分赴全國各省、市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巡回宣講,直接參加培訓的積極分子近5萬人,形成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骨干隊伍。中國質協還在原國家經委、中國科協、中央電視臺等單位支持下,連續6次(1980—1988)舉辦全面質量管理電視講座,收看電視講座的職工達2000萬人次之眾;各行業質協、各省、市質協也開展了相應的培訓教育。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知識和實踐方法在廣大職工中得到了普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3000多萬企業員工參加了全面質量管理知識培訓考試,2000多萬人取得了考試合格證書。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大中型企業達到了 2043 家,這些企業發揮了很好的帶頭示范作用,也為我國質量管理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這10年間,我國企業和社會對質量的認識和質量管理實踐的深廣度也在不斷提高。1978年起“質量月”從無到有,1982年“國家質量管理獎”設立,1983年中國質協用戶委員會成立。1987年,原國家經委文件提出“質量否決權”,1988年被寫入國家標準。據不完全統計,至1986年6月底,我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企業達44000個。 在總結我國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經驗的基礎上,中國質協組織專家研究提出了中國式全面質量管理的定義,并將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概括為“三全(全員、全過程、全組織)一多樣(多種多樣的工具方法)”,即全面質量管理是一個需要組織全員參加、覆蓋全過程活動、在全組織各有關職能和層次展開實施的管理,其實施過程中可以靈活應用多種多樣有效的工具方法。 在政府主管部門的鼎力支持與中國質協的大力推動下,全面質量管理改變了人們既有的思想觀念,打開了國人重新審視質量管理的一個窗口,也帶給國內企業全新的管理思維與路徑,無論是管理理念還是管理模式,隨著全面質量管理的引入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普及提高期(1989—2000):市場推動,國際接軌,以質量求效益 1989—2000年初的10多年間,全面質量管理推廣的兩大主題是宣貫ISO 9000族標準和以用戶為關注焦點,走質量效益型道路。這一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逐步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逐步開放的市場使得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了解和參與國際貿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需要提升市場競爭力,并且按國際通行辦法辦事,學習國際游戲規則,講質量管理的“國際共同語言”。 90年代初,國家引進ISO 9000質量管理系列標準貫標認證機制,促進企業質量管理系統化、規范化并與國際接軌。1991年,中國第一張ISO 9001認證證書在深圳誕生,其后的10年間形成了質量管理體系貫標認證的熱潮。中國質協是最早在中國普及質量管理體系概念的質量組織,也是我國第一批參與ISO 9000質量管理體系貫標、認證的機構之一。據統計,截止2021年8月份,國內通過ISO 9001認證的企業超過68萬家,經中質協質量保證中心認證的企業近萬家,累計發放ISO 9001認證證書4萬余張。 這一時期,質量不再只是完成諸如“產品合格率”“廢品損失率”“一次交驗合格率”之類的質量指標,增加了產品適用性、顧客感受以及產品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指標。1996年中國質協與國家有關部門聯合發出通知,推廣用戶滿意質量觀,實施用戶滿意工程。中國質協組織全國質協系統廣泛開展質量培訓、技術輔導、滿意度測評等工作,每年召開“用戶滿意工程”推進大會,交流經驗,對全國企業和廣大員工樹立用戶滿意的質量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政府對質量也逐漸由主管負責向監管角色轉變,質量管理體制進入相對穩定時期。1993 年出臺《產品質量法》,1996年12月國務院印發《質量振興綱要(1996―2010年)》,第一次對質量發展提出長遠規劃。企業以質取勝的意識不斷提高。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以質量求效益、以品種求發展的指導思想下,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質協積極參與,總結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實施質量效益型管理的經驗,并向國務院報告推薦。國務院下發了在全國開展學習武鋼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活動的通知,中國質協在全國組織了大范圍的典型介紹和推廣工作,并組織全國質協系統連續多年推選“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引導廣大企業正確處理數量、質量、效益的關系等問題,強化以質量為中心的經營管理。人們對質量的認識,從單純的現場管理功能向質量需要經營、質量帶來效益方面深化。一大批企業從此加入爭創質量效益型企業的行列,促進了全社會的財富積累。 這一階段全面質量管理的大樹日益壯大,全面質量管理的許多基本概念在全社會深入人心,比如“三全”“四個一切”“四個支柱”等。通過這些活動,大大地轉變了人們的質量觀念,讓很多企業起死回生、扭虧為盈,也大大提升了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實踐深化期(2001—2008):全球視野,學習改進,提高綜合競爭力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后的近10年里,中國經濟更加開放,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成員。中國企業開始更多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必須學習趕超一些世界級企業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如卓越績效模式、六西格瑪、精益管理、質量功能展開(QFD)、萃智(TRIZ)等,逐漸被中國企業了解和應用,加之政府有關部門和中國質協等質量組織的積極推動,先進質量方法的深化應用在中國企業中漸成熱潮,企業的質量意識、改進意識不斷增強,質量實踐日益深化,質量水平快速提高。 這一階段,中國質協啟動新一輪全面質量管理知識普及教育,引進卓越績效模式并設立“全國質量管理獎”,成立多個專業委員會,開展現場管理、信得過班組活動,每年舉辦“追求卓越大會”“質量技術大會”“全國用戶滿意工程推進大會”等;進行全國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報告并支持政府有關部門決策,倡導在全國企業中大力開展推廣先進質量方法活動。2005年,中國質協設立質量技術獎。可以說,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事件是全國質量管理獎的啟動。2001年中國質協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有關條款,正式啟動了全國質量管理獎(2006年更名為“全國質量獎”)的評審工作。全國質量獎評審標準以卓越績效模式為基礎,對組織進行系統評價。組織通過申獎、實施卓越績效模式而使管理各個方面得到系統梳理與提升,進而實現自我變革。 有了實施卓越績效模式企業的示范引領,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上追求卓越的道路。實施卓越績效模式,系統地導入六西格瑪、精益等先進的質量技術、創新方法,標志著中國企業的質量理念和實踐進一步深化,從單純的關注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到關注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中國企業開始進入質量經營時代。 繁榮發展期(2010 年至今):轉型升級,融合創新,向高質量邁進 2008年前后美歐相繼發生經濟危機,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企業不僅與國際接軌,還要獨立面對技術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復雜環境的挑戰,必須升級市場意識、顧客意識、環境意識、發展責任意識,建立前瞻性的理念和目標,創新的技術和文化。 在現代國際經濟發展史上,質量在大國崛起中扮演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德、日、美等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在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解決發展速度的同時必須解決發展質量的問題,必須把質量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來抓。因此,我國必須要走追求質量和效益、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道路,重塑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從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轉型升級,成為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題。 這一時期,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質量,質量工作制度政策不斷優化創新,為全面質量管理推廣應用提供了更為適宜的溫濕度。2012年1月,國務院印發《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2013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質量工作考核辦法》。2014年7月,國務院啟動首輪對各省級政府的質量工作考核。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并明確提出建設質量強國。這些年,“質量強國”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質量強國的堅定決心,為我國質量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近10年來,我國質量提升工作也成效顯著,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水平明顯提高,中國制造、中國服務、中國品牌逐步走向世界。越來越多“高精尖”產品的出現,促使質量控制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復雜,新的質量理念和方法層出不窮,給予企業變革管理、提升質量的不同營養元素,同時也催生了對于質量的更深層探索與研究。全面質量管理則從最初移植與培育階段側重產品合格性和檢驗把關,越來越變為以預防和改進質量為主的管理模式,從管理結果到管理過程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發動全員參與,并依靠科學管理理論、程序及方法使全過程都處于受控的狀態。 伴隨著中國企業質量管理實踐不斷深化的步伐,中國質協也逐步建立起滿足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不斷提高質量需要的全方位質量推進活動和專業服務體系。從推動企業追求卓越的全國質量獎,到引導企業有效應用先進質量方法的質量技術獎,到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現場不斷改進的QC小組、信得過班組、現場管理評價服務,及至鼓勵企業以市場為參照不斷改進的用戶滿意工程、品牌故事大賽等,中國質協帶領全國質協系統,通過論壇、培訓、咨詢、經驗交流、參觀考察、國際研修、用戶滿意度調查、標準制訂、體系認證、人員能力評價、媒體宣傳、圖書出版等多種形式,為中國各類企業的質量提升提供服務。 這一階段企業的主體作用更加突出,部分企業率先申請并獲得國際獎項,另外,中國企業獨特的創新實踐經驗、模式越來越多,企業管理成熟度不斷提高并有部分達到國際領先。從學習、模仿到消化吸收、為我所用及至自主創新、貢獻社會,是企業實踐全面質量管理、管理提升的路徑。很多優秀的中國企業在學習借鑒國際先進質量理念方法的探索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質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如中國航天的“質量問題雙歸零”管理方法,海爾的“日清日高”“人單合一”管理模式,格力T9“完美質量模式”,山東航空的“黃金三角”服務模式等,其中中國航天解決質量問題的管理模式已被發布為國際標準。這些只是眾多在追求高質量道路上探索創新的中國企業的縮影,前進中的優秀中國企業撐起了中國質量的脊梁,也使全面質量管理這棵大樹更加枝繁葉茂、健康茁壯! 2018年,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了EFQM全球卓越獎,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本土第一家獲得日本戴明獎的企業。這兩家分別于2017年、2009年摘得全國質量獎的企業,又同年拿下國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國外質量獎,給眾多追求卓越、深化全面質量管理的同行者展現了一個新選擇。 這一時期的中國質協以國際化戰略為引領,堅持多層次推進,加快人才培養、標準宣貫與實施等方面的國際質量互認,從而消除世界質量管理理念與技術的雙重壁壘,真正打通全球質量管理的通路,從根本上推動全球質量管理事業的合作與共贏。近10年,通過交流質量經驗和樹立企業質量形象,更多“中國質量”的聲音開始在國際質量舞臺上傳遞。2017年11月29日全球卓越大會上,全球六大質量組織(中國質量協會、歐洲質量管理基金會、歐洲質量組織、亞洲質量網組織、美國質量學會和日本科學技術連盟)共同發出《全球卓越大會北京宣言》,發出呼吁:為應對和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各類組織要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提高質量標準,大力推進卓越績效模式,重視質量和效益提升,以促進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業務經歷了從“點”到“面”再到“立體”的過程,全球化管理模式也經歷了從分散到集中到經濟全球化的轉變。質量管理體系也必然要支持整個企業的全球化業務運作。全面質量管理也在優化升級,越來越持續縱深推進、系統集成。 回首全面質量管理引入中國的40余年,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質量世界發生了太多變化。全面質量管理在中國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逐漸長成,一代代的質量人接棒,最終使其成長為枝繁葉茂、風雨如磐的參天大樹。 走進新時代,質量與互聯網融合,全面質量管理的大樹長出了新枝和嫩葉,探路智能制造、問津工業4.0、深觸大數據……身處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背景之下,質量管理理念與方法的變革和質量生態創新,給質量提升和全面質量管理的發展深化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面對中國獨特的發展環境和文化背景,在繼續學習借鑒國際先進質量管理理念與方法的同時,中國社會上下也在不斷思考與行動,共筑未來……(中國質量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