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期”不同于寒冬,熬是熬不過去的,必須靠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才能安全度過?!秾O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對于一個國家,軍工產業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在國際形勢波云詭譎的背景下,如何發展軍工產業,更是一個老而彌新的難題。 軍工企業如何促進自身轉型,找準攻堅主戰場?如何秉持初衷,深度促進軍民融合?又如何通過“雙創”高效布局未來?圍繞著一系列問題,近日,《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高紅衛。高紅衛表示,航天科工轉型的核心是把一個傳統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轉型為一個創新能力出眾的新型企業,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繼續保持引領我國高科技制造業發展國家隊第一梯隊的地位。 挑戰“冰河期” 《財經國家周刊》:2017年,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都面臨不確定性。怎樣看待目前的宏觀經濟環境? 高紅衛:這一輪世界經濟波動至少要持續10年以上的時間,從2008年算起,到2020年前后有望實現經濟恢復性增長和穩定增長的目標。當前,美國的恢復性增長多為政策操作所致,是以其他國家(歐洲、新興經濟體和中東國家)的經濟形勢進一步劣化為代價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類型的增長不可能拉動全球經濟普遍增長。 當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區域和新興經濟體普遍走出蕭條之時,才是全球經濟復興之日。我預計這一過程至少還需要3-5年時間。 2008年金融危機到今年為止已經9個年頭。一方面,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科技創新,無時不在尋找能帶動產業創新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從新能源技術創新到生物科技創新,從互聯網技術創新到智能制造創新,不過暫時還都沒有形成能驅動產業創新的新動力。預計這種局面至少還會持續3-5年,到2020年前后看看是否能夠找到突破口和著力點。 另一方面,消除我國過剩產能從2011年算起也需要10年左右時間。中國經濟的下行和探底、筑底過程,有一個經濟運行起伏的周期,足以稱為“冰河期”。 《財經國家周刊》:企業如何應對經濟的“冰河期”? 高紅衛:我們還要再往前看一步,“冰河期”之后什么景象?2012年之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要是構建以競爭為基礎的效率社會體制,突出經濟發展這個主題和中心,所以商業機會遍地都是。 但是從2013年起,商業機會成為稀缺資源。企業面臨從選擇機會謀發展向創造機會求發展的艱難轉型,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講,就是從“柯茲納型套利經濟”到“熊彼特型創新經濟”轉型,用土話來講,就是從“尋找存在的商機”到“創造不存在的商機”轉變。 能認識到這種根本性轉變并著力推動轉型的企業家才是真正的企業家。創新即意味著某種程度的顛覆,顛覆的本質就是創造新的需求。 蘋果手機和微信在顛覆了原有的產品和服務之后,我們才知道原來人們還有這么多的消費欲望可以被激發出來。正是這些產品創造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巨大新需求。 “冰河期”之后,只有那些能創造出新需求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只有能夠不斷創造新需求的企業才能稱為創新型企業,也只有真正的創新型企業才能成為第一批走出“冰河期”并在 “冰河期”之后成為最優秀的企業。 《財經國家周刊》:面對這樣的宏觀環境,為什么說推動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顯得尤為重要? 高紅衛:首先,“冰河期”不同于寒冬,熬是熬不過去的,必須靠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才能安全度過。 目前,全球仍然處于消化過剩產能、降低資本杠桿率、產業去泡沫化、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以形成消費新動力的艱難時期,只能是由新一輪的全球性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商業模式革命創造新的消費浪潮推動全球經濟走出困境。 但無論是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商業模式革命都還只是處于初期階段,暫時難以全面發力。 有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企業積極參與了當前的全球性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商業模式革命的推動與探索,這些企業將隨著時代一起前進、同步發展,在未來新經濟形態下擔當新的主力,發揮新經濟的主體作用。 如果企業無視時代潮流,僅僅在傳統產業領域以傳統的方式應對危機,試圖守住固有的利益格局,無論如何努力最終都將難逃被歷史淘汰的結局。 (下期繼續) 建設三大平臺 《財經國家周刊》:航天科工企業怎樣應對這種環境迭代下的轉型? 高紅衛:關于企業轉型的大方向,核心就是把一個傳統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轉型為一個創新能力出眾的新型企業,尤其是在“三創新”,即科技創新、運行模式創新以及管理創新上,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繼續保持和引領我國高科技制造業發展國家隊第一梯隊的地位。 《財經國家周刊》:在平臺建設方面,航天科工有哪些進展? 高紅衛:航天科工主要通過“三大平臺”建設運行實現商業模式創新的總目標。所謂“三大平臺”包括: 第一,涉及國家秘密的科研生產與辦公系統運行平臺(簡稱國密網平臺),涉及企業內部信息和商業秘密的科研生產、辦公系統、信息交流運行平臺(簡稱商密網平臺),通過國密網和商密網平臺建設,拆除內部各研究院和企業之間的數字圍墻,在相關領域實現研究、科研、試驗、制造、檢測、評價、售后服務全流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能力協同,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集團利益最大化目標; 第二,面向全社會和全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國際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與社會企業和國際企業相互開放資源、開放需求、開放能力,打造適合于企業持續發展的商業環境,利用優勢技術,吸引優勢人才,創新企業業務,拓展企業發展空間,實現“企業有組織,資源無邊界”以及“制造與服務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新業態目標; 第三,能夠匯聚、處理、運用國密網、商密網、國內工業互聯網和國際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相關信息,以“全面感知、精準決策、敏捷反應”為目標,在全集團范圍內集實時智能監督、實時智能管理、實時智能調控功能于一體,通過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手段與企業科研生產、經營管理運行過程深度融合,優化配置企業內外部資源,持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激發員工的主動性、創造性,改善企業運行狀態,增強企業對經營環境與市場需求變化的自適應能力,在智能經濟時代高效、優質地滿足各類用戶個性化、多樣化、定制化、快速化需求,實現企業“主動創新、自動適應、學習成長”目標。 總體上講,“三大平臺”建設起步平穩,逐漸深化,初見效益,但是平臺頂層設計能力不足、技術開發能力不足、平臺的方便性和易用性不足以及各級領導重視不夠,還處于幼稚時期。隨著平臺功能的不斷完善,2017年的工作力度只會加大,不會減小,確保在2018年所有業務和管理全部上線運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拓展市場空間取得明顯成效。 開發戰略新興產業 《財經國家周刊》: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作為一家軍工央企,如何落實國家戰略,深化軍民融合? 高紅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 航天科工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深刻認識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深度融合的重大意義,牢記“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企業使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戰略需求,以創業的精神、開放的姿態和求實的舉措迎接時代變化,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謀求轉型升級,軍民融合不斷向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邁進,為促進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現代化而不懈努力。 《財經國家周刊》:有哪些相關具體落實措施? 高紅衛:首先,抓戰略,強化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頂層設計。 在發展理念上,航天科工提出“大防務、大安全”理念,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安全需求履行企業使命,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領域深耕細作。在發展方向上,航天科工確定“一主兩翼”發展思路,即航天防務作為“主業”,信息技術和裝備制造作為“兩翼”,分別發揮產業主力軍、生力軍、突擊隊的作用。 在發展思路上,航天科工深入貫徹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戰略,承擔軍用與民用產業大系統工程的社會性“總體院、總體部、總裝廠”角色,開放聯合各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工業企業與投資機構,以求快速、優質、高效地完成國家與軍方重大項目,推進產業發展。在發展路徑上,航天科工按照專業化、集成化、平臺化三個層次統籌軍民融合發展,強化基礎技術研究、做精工業基礎產品,吃透系統集成技術、做優系統集成產品,開發專業平臺技術、提供產業平臺服務。 其次,建機制,打造軍民深度融合協同創新體系。 一是深化戰略合作機制。航天科工先后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浪潮集團、格力電器等數十家研究機構和企業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國防基礎技術、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研究方向覆蓋目標特性、探測識別、精確制導、氣動特性、大數據、信息安全等眾多領域,著力解決制約武器裝備發展的瓶頸問題,共同開發戰略新興產業。2008年至今,累計開展合作項目420余項,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二是建立協同攻關機制。航天科工以攻破關鍵技術為核心,以自身作為技術總體單位為依托,聯合民口優勢力量,構建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小核心、大協作”創新模式。對于重點裝備,打破企業邊界,選拔國內頂尖專業人才,組建軍地專家組,實現從基礎理論到工程技術之間多個層面、不同方向專業的有機融合,全程深度參與裝備研制過程。集團所屬單位與民營企業合作開展國產碳纖維的工程應用工作,有效解決了關鍵原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的問題。在某新型雷達以及某新型固體發動機研制過程中,民營企業都表現出了高超的設計、制造與項目組織能力,有力保障了任務進展。 三是建立軍民技術雙向轉化機制。航天科工建立了以集團綜合優勢資源為支撐、以市場化運作為基礎、技術轉移服務與投資運作相結合的軍民技術雙向轉化機制,建立了航天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中心宜昌分中心、航天軍民融合成果轉化(廊坊)基地、北京科創中心、南昌科創中心、成都科創中心等轉化機構,與浙江省技術轉移中心、四川省技術轉移中心、中國技術交易所等地方政府和全國性平臺合作開展軍民技術成果資源整合、篩選評估、科技項目孵化、技術交易、軍民兩用技術開發等工作。 通過“雙創”實現雙贏 《財經國家周刊》:國家基于轉型發展需要和國內創新潛力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何通過“雙創”推動商業模式創新? 高紅衛:目前航天科工集團所屬各單位活躍著2000支“雙創”團隊,主要包括青年創新工作室、科技創新團隊、創客聯盟等,在專有云眾創空間開展300多個“雙創”項目。 航天云網自2015年6月上線運行以來,已經吸引國內外56萬家企業入駐,協作采購需求發布金額超600億元,成交金額210億元。航天云網“眾創空間”自2015年9月上線以來,已吸引1500個雙創項目入駐。 通過線下資源支撐,輔導、孵化社會“雙創”團隊實現雙贏。 譬如,三院建設的“北京雍和航星園”主攻創新孵化器和線下眾創空間,主要服務高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以“龍頭+中小”產業生態為目標,為入駐企業提供“空間載體+服務平臺+資本支持”的發展支撐,搭建金融、科技、孵化、商業于一體的項目孵化產業服務平臺。 目前,入園企業超過120家,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創辦企業近30家,擁有光線傳媒、網秦、鵬博士等一批行業領先企業,2015年園區總產出達450億元,自身也獲得可觀的穩定收入與利潤。 航天云網將在中關村建設航天云網線下“雙創”旗艦店。這些社會性“雙創”團隊有些會自然消亡,有些會成長為獨立的社會企業,有些則可能成為集團并購的目標,為集團產業發展增添新技術、新市場、新人才。 《財經國家周刊》:推動商業創新,航天科工還將采取哪些舉措? 高紅衛:為更好發揮“三創新”作用,以五大戰略新興產業、四大基礎技術和一個新業態為背景,重點實施11個“三創新項目”,并設立16個“三創新特區”。因為“雙創”既無經驗可借鑒,也無教訓可吸取,所以我們按照“特殊問題特殊處理”的原則,以設立“三創新特區”的方式,為相關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目前,相關創新特區政策支持已經取得效果,有力地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還有一些“三創新特區”項目正在論證申請之中,總部將把“三創新特區”總量限制在30個以內,實行動態考核管理機制,淘汰無所作為的項目,吸收有動力、有活力的項目入圍。 |